English  |   学校主页  
   
 
 
 
 
 
当前位置: 首页>>学科建设>>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正文
 
人才培养
2013-12-31 16:53   审核人:
1、人才培养目标及思路

    该专业是以工学为基础,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的,融合了气象、电子、通信、计算机等多领域的交叉学科。在人才培养中遵循复合性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模式,在坚持学校办学定位的基础上,充分强化“气电结合,以电为主”的人才培养模式,实施“以面向工程为导向、项目驱动为手段、能力培养为关键、全面发展为目标”的工程教育理念;强调知识的复合性,突出电子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以及工程综合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2、教学管理

    教学始终是学校的中心工作,教学管理制度的优劣直接影响着人才培养的效果。以“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为目标,实行学校、学院、教研室三级分层管理模式。在认真贯彻执行学校的质量保障体系和教学管理规范的同时,制订了各项实施办法和补充管理规定,包括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和教学信息反馈系统等。有效保证了责任的细化和落实,形成了良好的管理规范。

    3、教学改革

   (1)实施工程教育理念,重构一体化课程新体系,为培养复合性应用型人才,实施“以面向工程为导向、项目驱动为手段、能力培养为关键、全面发展为目标”的工程教育理念,结合自身专业特色,以学生个性化发展为核心,按照“分解标准、贯穿项目、整合课程、优化基础、配套教材”的思路重构课程体系,形成新的以工程实践为引导、核心课程为支撑、以方向选修为补充、全部教学环节有机联系协同实现培养标准的一体化课程新体系。该课程体系以模块化的方式改革原培养体系中的课程群,注重课程群中各课程在内容及开设时间的良好衔接,强调知识的综合应用。

   (2)加强课程建设,更新教学内容,构建以能力培养为导向的教学模式

    课程建设是学科专业建设的基础,是深化教学改革的关键。通过强化以“气象雷达原理与系统”、“信号与系统”等精品课程带动具有“气电结合”专业特色核心课程群建设的指导思想,在进一步提炼经典理论与方法的基础上,吸收新的机理、技术与方法,更新教学内容;通过计算机仿真、动画演示、开设创新性实验等多元化的教学手段和考核方法,激励学生求知欲,构建以学生能力培养为导向的教学模式。

    目前该专业已主持或参与建成“气象雷达原理与系统”在内的省级精品课程6门、校级精品课程3门课程;出版的特色教材有《气象雷达原理与系统》、《DSP原理与器件》、《DSP系统应用与实训》(“十二五”规划教材)等多本教材;受中国气象局委托正在编写能够反映在国内外气象探测水平的6本教材:《现代地面气象观测技术》、《高空气象观测原理与方法》、《气象雷达原理与系统》、《卫星遥感技术》、《雷电防护基础》、《防雷装置与器件》。

   (3)重视教改项目的研究,促进教学水平提高

    从2009年开始实施了“‘全方位、多层次、多类型、重亮点’的教育教学一体化改革”的工程教育模式。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在2010年获批为教育部首批的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在2011年获批为四川省高等教育质量工程的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

近年来,围绕气象探测工程人才培养主题承担了省级教改项目7项,学校教改项目多项,在特色专业建设、“气电结合”的课程体系建设、信号处理系列课程建设、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培养等方面开展系列研究,获得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省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1项,省级教学成果三等奖2项、学校教学成果一等奖2项。

    4、学生实践能力培养

    构建“课程实验→课程设计→工程项目”多层次实践教学环节,打造“自主学习”的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模式,提升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知识、能力与素质的全方位提升不仅课堂是“主战场”,课外的学习生活也发挥重要作用。学生工程意识、工程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来自于人才培养实践教学环节的点滴积累。通过构建“课程实验→课程设计→工程项目”三位一体、多层次、有机联系的实践教学环节,并从“时间、空间、内容” 三个维度,采取“学生讲师团”、“高低年级互学”、“学生创新项目”、“各类竞赛”打造“自主学习”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模式,教会学生思中学和做中学,做到“思学结合,知行统一”,以提升学生的工程实践和创新能力。指导学生创新实验项目12项,其中国家级2项,省级1项,校级4项。项目涉及“便携式气象仪设计”,“简易自动气象观测站”,“电梯模型设计”等;为便于高低年级学生的指导,学生自行开发了基于51和MSP430单片机的开发板,以及ARM、FPGA学习系统。

关闭窗口
 
 
 网站地图 | 返回首页 | 老版主页 
 
联系电话:028-85966349,Email  :dzgcxy@cuit.edu.cn
四川省成都市西南航空港经济开发区学府路一段24号(610225)